中举后当什么官
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。并非中举之后就可当官,举人一般说来是不能直接做官的。举人登科即可授官,但无“出身”,可免丁役。金、元亦如此。明清沿袭,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,俗称孝廉。且作为一种出身资格,即初步具备入仕资格。
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,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、当知县的机会。中了举人不仅意味着取得赴会试的资格,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“正途出身”。
科举时代,应考者一般被称为“赶考者”,他们必须要跨过四大步,极少数才能到达顶峰—考取"状元"。
首先要经过县州级考试,这级考试叫"童试",考中者称为秀才;再经省级考试,这级考试也叫"乡试",考中者称举人;再经过国家级考试,这级考试叫"会试",考中者称贡士;
贡士再经皇上亲自监考,这级考试叫"殿试",考中者为进士,前三名为鼎贾三元,考中第一名者称"状元",第二名称"榜眼",第三名称"探花",第一甲称"进士及第"。
秀才是一种身份,举人有当官的资格,但不一定能当官,但可通过"大挑"进入官场,进士是全国统一分配的官员,状元、探花、榜眼就留在皇上身边当官了。
扩展资料:
乡试考中的称举人,俗称孝廉,第一名称解元。乡试中举叫乙榜,又叫乙科。放榜之时,正值桂花飘香,故又称桂榜。放榜后,由巡抚主持鹿鸣宴。席间唱《鹿鸣》诗,跳魁星舞。
乡试是科举制在省区范围内的组成部分。它不仅是会试、御试的必要阶梯,还在内容、规则、程序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前期准备。
古人常说中举是什么意思
这是根据你的要求整理的内容:
1、简单说,“中举”就是考上了“举人”。 这可不是现在的小考试,而是古代科举制度里一个超级重要的省级大考,叫“乡试”,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全省统考。
2、这个考试有多牛? 它每三年才在各省的省会(比如南京、北京)举行一次,能参加考试的,已经是经过好几轮筛选出来的读书人(秀才)了,最终能“中举” 的,名额非常非常少,是真正的全省尖子中的尖子。
3、中举了有啥好处?那可太多了!
社会地位飙升 瞬间从普通读书人(秀才)升级为“老爷”(举人老爷),见到县官都不用下跪了,身份地位完全不同。
经济特权最实在的好处是能免税免徭役! 举人名下的田产不用交税,家里也不用出人去服劳役,光这一条,就能让全家甚至整个家族的经济状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很多人会主动把田地挂靠到举人名下寻求庇护(当然要给举人好处)。
做官资格证 中了举,就等于拿到了做官的“敲门砖”,虽然不一定能马上当大官(进士出身起点更高),但已经有资格被选拔去担任一些中低层官职了,比如县里的教谕(管教育)、县丞(副县长)等,或者去京城国子监读书深造,等待候补官职的机会。
4、为啥古人觉得中举是天大的事? 因为它带来的变化太剧烈了!想想《范进中举》的故事,一个穷困潦倒、被老丈人瞧不起的书生,一中举,马上有人送钱、送房子、送仆人,老丈人态度180度大转弯,这生动说明中举意味着整个家族命运的改变,是真正意义上的“鲤鱼跳龙门”,实现了巨大的社会阶层跃升,所以古人常说“中举”,指的就是这个能彻底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一步。
相关问题解答
1、“中举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
哎呀,说白了就是古代科举考试“乡试”考上了!比如明清时期,秀才们拼死拼活考试,能在全省统考(乡试)里杀进前几十名,就叫“中举人”,这时候你就从“秀才”升级成“举人老爷”了,见官不用跪,还能免税免徭役,妥妥阶层跨越!
2、中举后能当官吗?是不是直接当大官?
想得美!(笑)举人确实有资格当官,但基本都是基层岗位,比如县教育局局长(教谕)、副县长(县丞)这种,想当大官?还得进京考“进士”!范进中举后疯癫就是因为举人算“预备官员”,但离权力中心还远着呢~
3、为什么古人说“中举”等于改命?
穷书生一朝中举,立马变“人上人”!举人能免全家赋税,地主抢着来巴结你(送钱送田),连县太爷都得对你客客气气。《儒林外史》里范进中举前吃糠咽菜,中举后房子、银子、仆人全送上门,搁现在堪比中彩票!
4、现代有没有类似“中举”的考试?
硬要说的话,公务员考试上岸有点像?不过古代中举是“学历+编制”一步到位,现在咱还得过五关斩六万(笑),而且举人特权可比现代公务员猛多了——光“不交税”这一条,就够当代打工人酸成柠檬精!
(注:答案结合了明清科举制度背景,用口语化解说历史概念~)
本文来自作者[世梦]投稿,不代表润科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runkeda.cn/zhis/202507-3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润科号的签约作者“世梦”
本文概览:中举后当什么官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。并非中举之后就可当官,举人一般说来是不能直接做官的。举人登科即可授官,但无“出身”,可免丁役。金、元亦如此。明清沿袭,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,俗称...
文章不错《中举后当什么官 古人常说中举是什么意思》内容很有帮助